一、辣椒青枯病
症状:局部侵染,全株发病。其症状最显著的特点有三:一是植株叶色尚青绿(仅欠光泽)就萎垂,中午尤为明显;二是病程进展较急促,通常始病后三几天就全株枯死;三是拔起初期病株不易断头。剖检根茎维管束变褐,潮湿时挤捏茎部切口渗出粘质物,用夹玻片法检查病茎切片周围呈现米水状混浊液,或把病茎小段悬吊浸于清水中,稍顷可见雾状物涌出(皆为菌脓)。
发病原因:通过雨水、灌溉水及昆虫传播。多从根茎部的皮孔或伤口侵入,前期处于潜伏状态,座果后遇适宜条件,在寄主体内繁殖,向上扩展,致茎叶变褐萎蔫。土壤温度达到20-25℃,气温30-35℃,田间易出现发病高峰,大雨或连阴雨后骤晴,气温急剧升高,湿气、热气蒸腾量大,更易促成该病流行。此外,连作重茬地,或缺钾肥,管理不细的低洼排水不良地块
防治方法:(1)选用抗病品种。(2)改良土壤,实行轮作,避免连茬或重茬,尽可能与瓜类或禾本科作物实行5-6年轮作;整地时亩施草木灰或石灰等碱性肥料100-150公斤,使土壤呈微碱性,抑制青枯菌的繁殖和发展。(3)改进栽培技术,提倡用营养钵育苗,做到少伤根,培育壮苗提高寄主抗病力。(4)进入发病阶段,预防性喷淋14%络氨铜水剂300倍液、77%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,硫酸链霉素或72%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,隔7-10天1次,连续防治3-4次,或50%敌枯双可湿性粉剂800-1000倍液灌根,隔10-15天1次,连续灌2-3次。
二、辣椒疫病
症状:空气湿度大时,植株病部表面出现灰白色粉状霉点,发病后不久就青枯病倒,根部也会呈褐色腐烂状。发病速度快、蔓延迅速,要特别注意防治。
防治:辣椒疫病的传播需要水,如果没有水就不能传播和发病。所以,防治时,应注意排水、晾晒土壤。1、将辣椒与非茄果类、瓜类作物3年轮作;2、采取高畦或高厢栽培,进行浅栽;3、雨季适当控制浇水;4、药剂防治。发病前要喷药预防:可选用绿邦’98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喷洒叶面,或者1000倍稀释灌根;也可用12%绿乳铜EC600倍喷洒;发病初期的喷药治疗:每隔5-7天一次,连喷2-3次。可选用58%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喷洒,或者50%安克水分散粒剂600倍-800倍喷洒。
辣椒炭疽病
症状:主要在果实上发病,先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,扩大后呈圆形斑,果实会凹陷,不规则变形;叶片易脱落。
防治:炭疽病易在夏秋多雨季节流行,尤其是一些种植密度高、通风不良的地块发病重。1、种子消毒。播种之前,用55度温水浸种10分钟,待冷却后催芽播种;2、选择2年未种过茄果类,排水良好的田地栽培,要加强通风透光;3、药剂防治。可选用森锰锌、大生、科博、速克净等可湿性粉剂,根据适当比例稀释后喷洒病株。
三、辣椒病毒病
症状:主要有两种类型:花叶坏死型。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。病叶出现不规则褪绿、浓绿与淡绿相间的花叶症,有的叶上出现褐色坏死斑,自叶片主脉沿茎部出现黑褐色坏死条斑,造成落叶、落花、落果,以致整株死亡。 叶片畸形丛生。由黄瓜花叶病毒侵染引起植株变形,表现为病叶增厚,变小或呈蕨叶状,叶脉褪绿,皱缩,凹凸不平呈线状,茎节间缩短,植株矮化,枝叶呈丛簇状。病果呈现花斑或坏死斑,畸形、易脱落。
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:该病是由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还有马铃薯Υ病毒侵染引起的。温度过高、干旱,有利于蚜虫发生为害,病毒病发生重。定植较晚,重茬、缺肥均易发生病毒。传播途径主要是由蚜虫传播和接触传染。高温干旱不仅有利于蚜虫传毒,而且还降低植株的抗病毒能力。病毒主要以接触摩擦及微伤口传播,田间作业时,如整枝、摘果等通过接触传染病毒,造成危害。
防治方法:(1)农业防治。选用抗病品种,适期播种,培育壮苗,早定植促早发,密度适当,增施磷钾肥,小水勤浇,避免缺肥缺水。注意结果盛期避开病毒病发生高峰期。在5-6月份要注意干热风,及时喷洒磷酸二氢钾及浇水降温。(2)种子消毒。先用清水浸种2-3小时,再用10%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-30分钟,清水淘洗干净后再催芽播种。(3)药剂防治。可选用NS-83增抗剂100倍液,需防三次,定植前10-15天**次,定植至缓苗后第二次,盛果前期第三次。也可以在这三期各喷一次0.1%硫酸锌,也有一定的防效,或20%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1.5%植病乳剂1000倍液。同时要及时防治蚜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