茄瓜栽培技术

  茄瓜又称茄子,属茄科,原产印度。我国种植茄瓜已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。茄瓜营养丰富,是为数不多的紫色蔬菜之一,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及钙、磷、铁等多种营养成分,维生素E和维生素P含量丰富。常吃茄子,有助于防止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动脉硬化,并有利于延缓人体衰老。

  茄瓜较易种植,产量高,经济效益好,我省每年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。我国种植的茄瓜品种众多,有紫长茄、线茄、圆茄、红茄、黑茄、白茄、青茄、花茄等等。在我省种植面积**的是紫长茄,主要品种有早丰红茄、长丰红茄、广丰红茄、农丰红茄、农夫红茄以及巨丰2号、巨丰3号红茄等。栽培技术如下:

  一、选地整地

  1、选择土层深厚,土质疏松肥沃,富含有机质,排灌方便的壤土种植,前作**为水稻田,忌与茄科、烟草、花生等连作,沙质土种植易发枯萎病。

  2、高畦深沟种植。双行植,畦宽1.8米(包沟),沟宽50厘米;单行植,畦宽1.3米(包沟),畦高40厘米,沟宽40厘米。

  3、施足有机肥。亩施腐熟猪、牛、鸡粪1000公斤,过磷酸钙50公斤,石灰50-75公斤。猪牛粪鸡粪要与过磷酸钙混合堆沤1个月以上。有机肥结合整地施下。双行植,基肥在畦中间,开浅沟施下,基肥与土壤拌匀后复回土,畦面整成龟背形;单行植,基肥施在畦的一边。石灰在整地起畦时施入。

  二、播种与育苗

  1、播种期。广州地区秋季播期为6月下旬至8月上旬(其他地区参照当地茄瓜播种期播种),春季播种期为12月下旬至次年2月。秋季苗期约25天,春季苗期30-45天,以苗高10-15厘米(4-5叶期)移栽为宜。亩用种量约10克。

  2、种子消毒和催芽。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,用50-55℃的热水烫种20分钟进行种子消毒(或用0.1-0.2%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消毒20分钟)。再用清水浸6小时。在浸种过程中,用手搓洗种子2-3次,洗净种子表面的粘性物质。浸够时间后捞起种子,用清水冲洗干净,用湿纱布包好,放于30℃的恒温箱或温暖处催芽(催芽过程中,每天早晚用温水冲洗1次),种子露白即可播种。

  3、播种。苗地播种或营养杯播种。

  ①苗地播种苗床应选择前作为水稻的地块。

  ②**采用营养杯或育苗秧盘育苗。营养杯规格6厘米×8厘米,育苗秧盘用30或50孔规格。播种时先把营养杯填满营养土,淋透水,第二天播种,在每穴放入1-2粒健壮种子,覆土盖种,厚度0.5厘米,每天用花洒淋湿,保证出芽整齐。秋播种用遮阳网,防雨降温。春季育苗必须进行地膜覆盖,确保地膜内温度不低于12度。

  4、育苗。壮苗标准:茎粗,节间短,叶片深绿色有光泽,根系发达。

  5、间苗。当2片子叶充分展开,第1片真叶刚刚露出时,进行间苗,将生长不良、植株弱小的幼苗拔掉。营养杯或营养盘育苗,每穴留苗1株。

  6、防病。幼苗2叶1心时期,最容易发生猝倒病,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1000倍液淋幼苗,进行预防。

  三、定植。

  幼苗长至10-15厘米(4-5叶期)可移植,茄苗定植要在晴天下午进行,要选择粗壮无病虫苗进行定植,移植时应尽量多带土。定植时要淋足定根水。淋定根水**用氧氯化铜1000倍或用青萎散1000倍液淋根。

  双行植,品字形挖穴定植,行距80厘米,株距65厘米 ,亩植1100株。单行植时,株距约65厘米,亩植约800株。

  四、肥水管理。

  茄瓜属耐肥,不耐旱,不耐涝。座果前少施氮肥,门茄座果后追重肥。定植七天后施提苗肥,每隔3-5天淋一次,10%大粪水或用0.3-0.5%的挪威复合肥水淋苗2-3次。茄瓜开花座果后,亩施腐熟花生麸30公斤、复合肥50公斤,施于株与株之间。随后每收一次果,视植株生长势,亩施复合肥10公斤,钾肥5公斤或淋施人畜粪尿,并用磷酸二氢钾、加爱多收进行叶面追肥,以使果实迅速膨大、饱满亮丽。茄瓜整个生长期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好。

  五、整枝、疏花、疏果。

  植株现花蕾时开始培土,培土后适当插竹绑蔓。整枝:门茄以下的侧枝全部摘除。茄瓜有主花和次花,次花一定要摘除。及时摘除黄叶、老叶、过密的叶片。

  七、病虫害防治。病虫害防治要以防为主,并及早防治、综合防治。

  1、茄瓜主要病害为猝倒病、枯萎病等。猝倒病多在苗期发生,用氧氯化铜800倍淋根预防。敌克松400倍淋根治疗;50%多菌灵500-600倍溶液。枯萎病多在座果后发生,可用72%农用链霉素4000倍;30%氧氯化铜800倍灌根。

  3、虫害以白粉虱为主,可用阿克泰、吡虫啉等防治,或用黄板诱杀。

  六、适时采收。

  太嫩采收容易失水,影响运输和产量;太迟采收品质下降,影响后期果实的发育与全株的产量。


分享